close
放暑假,很多老師們藉由行走拓廣見聞儲備教學能量,而我選擇一條與他人不同的路徑,那就是以「思辨如何教學」為實踐路徑,藉由行走兩岸的教師自主社群,分享與傳遞教學研究的成果。
 
行腳第一步,先由7月3日的「焦慮的性平教育-暖身、思考與討論方法」入手,一般政策宣導多從法條規定著手,內容多以分享教學資源角度提供書籍與影視資料切入,但我了解新世代的老師不缺教學資源(網路這麼大,只要有心,資料庫的資源很多可以擷取),更重要的如何組織與引導思考資料,以及學習者是否有動機學習,於是我將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(含性別意識、性別認同、性騷擾、性侵害等),以「思辨教學整合策略」下去貫穿,這樣的教學策略並非由我創發,我不過是個橋樑角色,把「閱讀理解」、「學習動機」、「讀寫方法」、「教育戲劇」等方法融合,目的是要引導學習者投入思考,開口討論內容。
 
 
行腳第二步,7月5日再到新北市教育局兒童課後照顧人員在職訓練研習中分享「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指導-摘要、組織與思考」,這一場次有不少來自民間課後照顧人員,而很多課後照顧班級以國語、數學、英語文等工具學科的指導為主,鮮少有人針對社會與自然等學科進行輔導,那麼教育局希望孩子課後照顧能觸及學習輔導的理念該如何達成呢?我提出切入點,應該由「看得到」、「能互動」的角度切入,因此我分享了「一張紙的系列遊戲」,例如將紙對摺4次產生「16宮格」,讓孩子學習如何看到課本關鍵字,並在遊戲中完成配對,這個遊戲和傳統賓果遊戲不同處在於「題目」,例如「請找出4個縣市」、「再找出4個不重複的縣市及名產」,這兩個題目,前者易,提供給程度差的孩子有進入遊戲的信心,後者則已經進入學習的情境,須將已經認知到的知識組合,將知識配對、分類、比較的遊戲,都可以放手讓孩子玩,然後老師只要去檢視這些訊息的邏輯性,孩子可以玩得有意義,又不至於陷入重複書寫測驗卷的機械操作中。當然,一張紙的遊戲不只這個,讓孩子寫寫「問題詩小書」,讓孩子建造「紙城堡」都是很好的思考遊戲。
 
 
 
行腳第三步,7月5日晚上飛奔至杉林溪參加「第九屆教育噗浪客研習」,當一個為期3天的研習參與者,這場行走我遇見3年前認識的溫哥華中文學校克拉克校長,他私下分享一些經驗,讓我特別感動,他說我之前分享的「演書策略」對於他引導孩子語文學習上特別有趣,因為有別於一般展演型的戲劇演出,「演書策略」更在乎的是學習者歷程性的對話內容,而克拉克校長運用了3D環景照片與免費APP影片套用軟體,更增添了科技演書的魅力。活動最後一天與宏碁董事長黃少華先生同桌吃飯,我也提及邏輯思考教學的概念,黃先生覺得有趣,我們彼此還分享了名片。
 
 
行腳第四步,7月10日至7月11日辦了一個小眾型的教師教學研究沙龍,此沙龍特色是除了學生參加育樂營之外,老師除當觀課者,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和研究者,我將思考運用在教師研學上,配合梁雲霞教授於2016年12月發表的《多讀,就會寫嗎?閱讀和寫作關係之檢視》文章,讓研究結果進行實踐研究,例如:「『談』讀寫結合是容易的,但『實現』讀寫結合則需要理論和實務的智慧。......有些時候範文閱讀不經意地便倒向『學生理解文章』,而非『教學生學習寫作』。......讀寫整合教學的實務上,沒有模糊的捷徑。從每一個課堂中想要達到的寫作學習目標為起點,以理清教學決定的基礎,才能有辦法去規劃、去教學生學習寫作,並以合宜的方式去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。」,因此教學研究討論初期由擔任第一階段課程的我提出構思,第二階段再由來自香港弘立學院的王秀津老師提出建議,最後請桃園市龍興國小的閱讀老師-傅宓慧老師延伸閱讀方向。綜合討論歷程,課例研究重點分別是(1)問題意識的產生歷程、(2)引導「組織」、「表達」、「提問」、「思考」能力的方法、(3)寫作與評論的關鍵掌握、(4)閱讀與詮釋的途徑與策略。
 
 
行腳第五步,7月18日到7月24日我分享兩個議題「第一屆突圍教育研討會-回到人味之臺灣教育的突圍:臺灣的教育實驗風景-思考與行動」及「第三屆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(四)瘋狂辯論.各得其妙:思辨如何教育-提問與思考」,兩場次分享中,為了讓大家比較能夠親近思辨教學,所以我提到思考教學的三層次,想聽嗎~靜待下篇了。
arrow
arrow

    小風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